大家好,我是刘岳律师。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互联网时代的经济,那莫过于“共享”二字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卫生纸、共享车位……这都是我们熟悉的“物的共享”。
但是你们知道吗?员工竟然也可以共享了!
是的,这几年的疫情催生出了“共享员工”的用工模式。在一些大平台、大企业,共享员工就不少见,将来更会成为常态。
共享员工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次疫情会催生出“共享员工”这样的新事物呢?
最早的“共享员工”模式出现在大型生鲜商超,疫情期间,生鲜市场需求激增、零售企业线上线下均面临人手不足、超时工作的问题,而那些遭受重创的餐饮业则因无法营业造成大量员工闲置,但闲置员工也要照常发工资,就导致了用工成本上升。
我们的医美门店也有着与餐饮企业相同的困境。
一方面开不了店,没有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员工闲置在家还要发工资,这种困境相信有相当多的老板感同身受。
针对这一情况,有些企业就开启了“共享员工”模式。
当一些企业的员工无法到达相应岗位,而另一些企业的员工又闲置在家时,双方企业之间就可以进行员工交换,为“”闲置“在家的员工“匹配”工作岗位,这样员工能有饭碗可端,也能维系两个企业的运转。
一方面灵活就业,让一些复产进度较慢的企业员工获得更多的收入;
另一方面灵活用工,也在疫情期间既帮助某些企业加快了复产,又可以帮助另一些尚未复工的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说穿了, “共享员工”是在突发状况之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员工、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
比如,以沃尔玛为例,就已接受共享员工超30000人,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将成为疫情期间稳定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支撑。
当然,这种无比走俏的“共享员工”模式,不仅是疫期的应急措施,也会是未来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意被某一个企业捆绑,而老板也希望借此节省人工。
医美行业可不可以实行“员工共享”呢?
理论上也是可以的。
比如,规模较大的医美门店向处于歇业或轮休状态的门店提出用工需求,临时性安排一些“富余”员工上岗,这样就能在两个门店之间起到调剂作用。
当然,这些都只是理论上的可行,一方面,疫情期间的医美行业,没有哪个门店会好到忙不过来,需要从其他门店调配人手,另一方面,同行之间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要做到守望相助,彼此协同,还需要漫长过程。
但是,医美行业并非不能完全借鉴“共享员工“模式”,其实,在法律上就有一种用工模式与“共享员工”特别相似,那就是“非全日制用工”,或者,你可以把它叫做“灵活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是与全日制用工对应的一种用工方式,我们知道法律规定全日制的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
而“非全”的用工时间就更短了,而且在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者的计酬方式、社会保险的缴纳和劳动合同的解除等方面,法律对于用人单位的要求都相对宽松。
“非全日制用工”有些什么特征呢?
1、“非全”员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得超过24小时,允许同时兼职几份工。
2、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天,以小时计酬为主,就像肯德基、麦当劳和很多超市的收银员那样,上几个小时班,就发几个小时工资,最好按天结算,所以常被称为“小时工”。
3、可以不签书面劳动合同,任何一方有权随时终止,用人单位也可以不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工伤保险除外)。
看到这里,您一定很兴奋:我们医美有些岗位完全符合“非全”的特征啊!
比如,有些做得不错的咨询师有独立的客源,但又不愿意长期在某个门店工作,TA们就可以先和老板事先说好,自己负责邀约,只是借用老板的场地,有客才到店,结账后按单提取报酬。
这些咨询师,可以像“多点执业”的医生那样,在不同的门店跳来跳去,甚至可以根据客人的预约,联系就近的门店提供服务。
而这种用工模式与“共享员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在医美的咨询师等岗位实施,也可以用在做饭阿姨、保洁员等辅助性岗位。
因为这些岗位不需要8小时全职工作,门店按照一个整人来配置人力成本,完全有些浪费,而实行“共享”,就能鼓励员工与多家企业建立链接,减轻自己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和经济补偿金方面的成本开支。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医美使用这种共享员工,亦存在不少困难。
现在本身就招人难,如果不是稳定的劳动关系,不利于打造企业文化,员工也难有归属感,更难留住人。
所以,这样的“共享员工”模式,注定只是特殊时期的用工补充,难以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