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岳律师。
我经常接到美业朋友的电话,要我提供一个股权协议模版,他们还会再三强调:刘律师,我只要个模版啊。潜台词很清楚:一个模版而已,你总不好意思提律师费吧?
难道,股权协议真的像“抄作业”那么简单?
那好,我给您说个故事。
01、抄作业亏了一百万
一位老板娘向我哭诉,她将跟随她几年的店长培养成了合伙人,早阵子,这位“合伙人”先是借口疫情辞职,然后在她的对面开了一家美容院,毫无悬念的是,昔日自己的客人如今都流失到了对面。
她发过来的股权协议,简直将我雷倒:
在这份《股权激励计划书》里,老板让出了30%的股份,由店长入股十多万,虽然密密麻麻写满了很多条款,比如愿景啊、价值观啊、营销策略啊,拓客计划啊,等等等等;
但除了这些让人头脑发热的条款,仅仅只是象征性地规定了激励对象必须勤勉负责,努力达成经营目标,此外,没有任何约束和考核,也没有任何违约责任,更没有规定不得离店从事同行业的竞业禁止条款。
老板如此“任性”,怪不得这位店长会偷偷积攒客户资源,拿到高额分红后再“自立门户”。
其实,谁又没有点私心呢?人是环境的产物,只要人不傻,谁都会这么干!
02、搞不好还会反咬一口
老板问我,能不能找她赔偿损失?
我说,非但不能索赔,她还可以反咬你一口,要求你继续分红!
因为合同上没有关于收回股份的约定,那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入股,能不能享受股权分红,与她在不在门店继续工作并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她还可以主张后续分红!
我问这位老板娘,为什么在写合同时不咨询下律师呢?
她的回答开了挂:她的闺蜜上了一位大师的股权激励课,然后随手把这份合同模版发给了她,她顺势抄了下作业……
我算了下,这位店长除了工资,先后分走了六七十万元利润,门店还有二百多万元的卡金等着“补缺”,三年的合作,累计给老板造成了百把万元的损失。
大家听听,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美业是不是很熟悉很熟悉?
我们很多人总是花大价钱听课,舒舒服服受骗上当,再按照“砖家”的模板,把“股份”分给高管,然后翘起二郎腿,等着“合伙人”打着鸡血帮自己做事,结果呢?往往都事与愿违。
03、为什么股权协议不能抄作业呢?
一、法律问题事关生死
某些咨询机构的培训老师投机取巧,一味迎合美业老板的口味,仅仅是把股权合作、股权激励当做业务裂变的工具,在协议里写得更多是如何构建商业模型,用高额的投资回报来吸引员工投资入伙,因而忽略了从法律角度来排查风险。
有的模版粗制滥造,一看就知道绝非出自律师之手,还有的长篇累牍,看上去高大上,其实都是没有营养的废话,有用的条款一个都没有,就像今天讲到的这个案例,就是忽略了对激励对象的基本管控,结果追悔莫及。
二、个性化需求难满足
我看过很多美业企业的股权协议,几乎都是千人一面,一问,原来老板们都是某个股权激励培训班的学员,大家抄的都是同一个“大师”的模版,错都错得一样。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独特的行业特征,不同企业也有不同的合作要求。
比如,有的企业要重点突出对激励对象的约束,有的要重点强调合伙人的决策分工,还有的要设计不同的持股模式,所以写合同并不像对着菜谱做菜那么简单。
一千个读者眼中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你又怎么知道抄来的模版就一定适合你呢?
三、缺乏持续监督跟进
合同如果在网上抄个范本就能搞定,那我敢保证,数据化时代最先失业的一定就是律师。
但情况往往不会这么简单,因为你抄来的作业即使十全十美,你也需要一个律师持续跟进合同履行,把静态的条款变成动态的监管——
发现对方违约,及时固定证据和规范督促,如果己方履约不能,想办法调整补充和减少影响,这些都是律师才能干的活。
而我看到的情况往往是,当合作发生分歧,面对抄来的模板,律师们往往无从下手,因为这样的合作思路一开始就并没有按照法律顾问的心意来设计,而那些“包治百病”的大师们,又只负责抛出模版,根本不管落地执行。
以上三点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句:
道德是抽象的,人性是靠不住的,唯有法律能约束人心。
懂得这句话,相信你就会慎重对待每一次合作,而不是随随便便地抄作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