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丸美在部分省份传出代理商给终端店强行配送旗下口服美容产品的消息,后有颜如玉代理商控诉厂家对代理商手中的胶原蛋白饮品不退不换,终端市场的呛声让口服美容产品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回到三年前,2011年8月,在欧洲行销近10年的一诺美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发布会当天,雀巢与欧莱雅两大集团高层均到场助阵,其对一诺美中国业务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样,定位于“胶原养颜第一品牌”的广州颜如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也曾看好胶原饮品这个行业,颜如玉董事长王中振曾表示:“预计2012年,颜如玉在品牌推广上将投入1.2亿元,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销售额20亿,市值超过百亿的优质上市公司。”在口服美容市场高举高打的还有丸美,它于2011年年初首次尝试口服美容产品,推出“三肽胶原紧致系列”全进口品,2013年上半年更是斥千万元巨资邀请周迅代言。
曾经的声势浩大还历历在目。但随着一诺美2012年底全线撤离中国,央视质疑胶原蛋白口服液的功效之后,不少口服美容品牌的终端销售表现疲软,口服美容产品市场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迷。
央视曝光后“无人问津”
口服美容品早在2004年就出现在中国市场。先是日本护肤品牌FANCL在中国内地引进胶原蛋白饮品,之后相继出现了大批口服美容品牌,包括DHC、水芝澳、佳丽宝、白兰氏、UTU、肌言堂、颜如玉、养生堂等,甚至不少医药生物公司也纷纷推出胶原蛋白饮品,一时间,市场上销售的这类产品不下百种。
大批企业一窝蜂推出胶原蛋白饮品的风潮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去年8月,央视《焦点访谈》以“胶原蛋白的美丽神话”为题,质疑市场上胶原蛋白饮品的功效并对其生产成本进行披露。通过对市面上的胶原产品进行检测发现,仅颜如玉胶原低聚肽口服液是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认证的国食健字产品,允许通过药店销售,其他产品均不符合保健品标准。
一石激起千层浪,终端市场立马引发震荡。
华中某省化妆品店店主王女士从5年前就开始做丸美。自2011年丸美推出“三肽胶原紧致系列”之后,在美容督导、区域经理的多次劝说下,她终于引进了这款口服美容产品。但王女士坦言口服液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一直卖得不好,有些老顾客在我们的大力推荐下购买了,但几乎就再也没有回头,还有的出现了眼睛红肿等过敏反应。”央视曝光之后口服美容产品更是无人问津。
那么在央视节目中意外受捧的颜如玉,是否因为“唯一合格”而备受市场青睐?似乎并非如此。据本报记者了解,颜如玉目前除了口服产品,去年下半年还开始往丰胸等项目发展。颜如玉在河南省的代理商河南飞尚整体形象设计公司总经理陈飞尚透露,2012年颜如玉在河南市场的网点达200多家,但自从央视曝光之后网点迅速缩减了一半。公司今年的工作重点是维持现有网点,提高单产,不会盲目开发新网点。
前景并不明朗
2012年底第四届中国国际抗衰老高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口服美容市场容量每年约20亿元,并以每年三到四倍的速度增长,未来5—8年内销售额将达200亿元。但现实是不少品牌的举动都暗示着他们正在收缩口服美容市场的战线。2013年11月4日,贵州百灵企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募投项目“胶原蛋白果汁饮品”变更为“中药饮片生产线及仓库建设项目”。这意味着,贵州百灵正式收缩对旗下胶原蛋白果汁饮品的投入。更有代理商透露,丸美今年或将不再做口服美容产品。
如今,不少终端店铺都不看好口服美容产品。从价格上看,每盒口服液价位在100-400元之间不等,但要达到宣传中的养颜、祛斑、保健等功效并非一招见效。而作为高消费保健品,一般的顾客无法做到长期持续地购买。前述王女士透露,“美导做活动时都会说喝一个星期手心脚心硬的地方会变软,喝一个月睡眠质量会提高,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另一位化妆品店店主表示,目前不打算再接类似的口服饮品,“央视曝光之后,直到现在消费者对口服液还是很排斥。”
颜如玉在北方某代理商直言,已经不太看好口服美容产品的前景,“这类产品属于保健食品类,跟化妆品有一定区别,国家药监局对这类产品监管严格,以后胶原蛋白口服液的发展也会受限。”
这位不愿具名的代理商还被另一事件所困扰。据了解,2012年底,他向厂家打款60万元,期间厂家陆续发过来部分口服产品,刚开始每个月的销售额尚能达到十几万元,但还没等到全部到货就出现央视质疑胶原蛋白口服液的新闻,“当时销量直线下降,终端店几乎滞销,我们手上还有十几万元的库存产品,而厂家账上还有我们的余款。现在厂家不给调换货,账上的余款也没给个回应。”
眼看着手上还剩下的胶原蛋白口服液产品到2014年底就到期,该代理颇为无奈,“到期之后只能扔掉,厂家账上的钱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但陈飞尚却坚信口服美容产品的市场潜力。她认为,焦点访谈之后的第二天代理商就应该将颜如玉的“好”传达给终端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品牌。”陈飞尚认为任何新品类都需要时间沉淀,相信时间能验证一切。